既有建筑加固材料很关键

提供者:中国建材报,史铁花  来源:   时间:2024-04-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新建建筑越来越少,既有建筑改造的城市更新成为建筑领域的主导。城市更新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衰落区的建筑及环境等进行改造、提升等延续性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再度繁荣。

城市更新解决老旧房屋安全隐患


  老旧房屋的安全问题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回避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房屋安全是城市更新的前提。老旧房屋中有的已接近甚至超过设计工作年限服役,有的已存在静载下变形裂缝等缺陷,还有一些城乡接合部的房屋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少数房屋还存在随意拆改结构构件的现象。

      此外,根据2016年实施的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我国有超过三成的区县地震动参数变化,抗震设防烈度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按照此前较低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建造房屋的抗震安全隐患也是城市更新中应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更新中如果存在如下情况,应该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和抗震鉴定,并依据鉴定结论对其进行加固等相应处理:一是建于1980年前的老旧房屋;二是城市自建房;三是改变用途或增加荷载的房屋;四是改动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的房屋;五是有静载下缺陷的房屋;六是抗震设防烈度或抗震设防类别提高的房屋;七是其他使用中发现安全问题的房屋。

既有建筑加固方式


  房屋加固的方式很多,有构件直接加固法和体系加固法。构件直接加固法主要用于静力加固(指不考虑地震作用),也可用于抗震构件加固,具体有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或碳纤维法、包钢法、板墙加固法等;体系加固主要用于抗震加固,具体有增设或改变结构构件位置法、改变结构体系法、减隔震加固法等。

  如果房屋静力下安全,只是抗震承载力不足时,加固方式相对灵活,可不入户只在房屋外围进行加固(如外围增设板墙、外部增设抗震或减震构件、隔震加固等)。这种不入户的加固方式非常适用于住宅,优点是不需搬迁、使加固能得以实施,不会影响房屋的使用面积且居民易接受。

如果房屋静力承载力不足,加固就需要入户。加固过程会对居民生活有影响,加固完成后会少许影响使用面积(因加固使竖向构件截面增大),这也是老旧住宅加固实施困难的原因之一。

加固材料有要求


  用于既有建筑加固的材料有混凝土、钢筋、砂浆、纤维复合材料、钢板、聚合物砂浆、结构胶、不锈钢钢绞线等,与新建建筑材料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混凝土用于增大截面改造时,对其粗骨料的粒径有要求,细石混凝土相对用得更多;如需考虑应力滞后效应的工程,要用微膨胀混凝土。

  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施工便捷的特点,因而在加固改造中应用较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其抗拉强度、弹性模型、黏结强度等安全性能指标的规定要求,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加固效果。

  结构胶在加固改造中的应用最广,植筋、粘钢、粘贴纤维材料等加固都需要质量可靠的结构加固用胶作为黏合剂,相关标准对其用在不同基材(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砌体)上的结构胶抗剪强度、黏结强度等安全性能指标作了相应规定。

  工程减隔震加固主要采用各类阻尼器、隔震垫、防屈曲支撑等,对所用钢材、橡胶等各项性能指标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以保证减隔震效果。如用于防屈曲支撑的钢材要求其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在需要的时候先行屈曲,以此耗能用来保护主体结构构件不破坏或轻微破坏。

按照基建程序依法依规加固改造


  城市更新背景下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严禁私自拆改结构构件,涉及改动结构构件的情况一定要找正规设计单位进行建筑改造和加固设计,建设、设计、鉴定、施工监理等参建各方一定要按照基建程序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建设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将房屋鉴定、改造设计、施工、监理、勘察业务委托给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鉴定单位出具鉴定报告时一定要对所鉴定对象充分了解、调查、检查,没有图纸的要进行现场调查,补绘出结构平面布置图,做到每份鉴定报告真实反映房屋实际安全情况。

  设计单位应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遇到改动结构构件、增加荷载、改变功能等情况时,一定要提醒建设方进行房屋鉴定。

  施工单位必须保证按图施工,施工的依据就是建设方(业主)提供的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签字盖章的正式施工图,房屋改造施工时若发现现场有与图纸不符的地方,一定向相关方提出,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施工。

  监理单位要做好工程质量把关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要求整改,直至符合要求。

  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因种种客观存在的限制,难度较大。城市更新让城市衰落区重新焕发生机,我们要确保房屋安全,真正提高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建设韧性城市。

 (作者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3月27日7版《既有建筑加固材料很关键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经开区雁山路

Copyrights © 2022 中研建科All Rights Reservd.    皖ICP备2022008332号-1